什么是正常轨道,那就是马上得天下,不可马上治天下。
既然天下太平,就应该文官治理,武将要靠边站。
这个观念,不仅仅是杨荣的观念,杨士奇的观念,乃至于杨溥的观念,而是绝大多数文臣的共识。
正因为有如此广泛的共识,三杨才是三杨。
没有这些共识,三杨自己都会为政治利益打出狗血来。
所以,杨士奇不接受勋臣管部的情况出现。
这一下子,让朱祁镇感到头大。
说实话,张辅这边只是一口气而已,给一个台阶下,还是能劝说张辅的。毕竟张辅为人本身就不固执。
只是有些事情,他站在这里作为天下勋臣之首,就必须有自己的作为。
但是杨士奇就不好说服了。
杨荣之死,朱祁镇亲近勋臣,王骥督师变成了押运粮草的,这种种行为,还在杨士奇的忍受范围之内。
毕竟他知道,皇帝刚刚亲政,亲近勋贵,巩固权威,这是自然之理。所以有些事情是可以稍稍让一步。即便是为了国家大事。
即便杨士奇扪心自问,也觉得孟瑛比王骥强。
只是仅此而已,再退步,就不行了。
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
明朝的兵部从五军都督府的阴影之下,扛着小锄头,一点一点的挖墙角,从洪武后期到仁宣年间,皇帝都是默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