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舒乐接过书,指尖先在衣角蹭了蹭——刚才分装菊瓣,指腹沾了点菊瓣的细渣,怕蹭到旧纸页上,才慢慢翻开。他低头看了两眼,鼻尖萦绕着药书的旧纸味和林熙言袖口带过来的槐叶香,抬头时嘴角带着笑,指着窗外:“你看这会儿天刚黑,檐角的槐树叶上还没凝露水,‘避暮露’就是说晒菊得在太阳落山前收完,别等露水下来沾到瓣子——沾了露水再捂着,瓣子会发潮,就算再晒,芯子里也藏着潮气,入药时就少了燥性,反而偏凉,泡水喝着也发涩。”
说着,他从手边的纸包里捏出一片完整的白菊,放在药书“翻瓣力道宜轻”那行字上,菊瓣的大小刚好盖住那行字,指尖捏着瓣边顿了顿——指腹蹭到菊瓣的干硬,忽然想起什么,嘴角弯了弯,不是大笑,是像被晒暖的棉花似的软:“你看,像这样没蹭破边、没卷瓣的,晒干了中间的芯还是黄澄澄的。去年晒菊时也这样,有人总比我急,太阳还没到房檐就来菊田边催,说‘再等会儿你蹲这儿翻瓣子,腿又该麻了’,当时还嫌他烦,后来才知道,他是怕我站起来时腿软,故意找个由头让我起来活动。”他说着,把菊瓣轻轻挪开,指腹蹭了蹭纸页上的字,“上次苏琼宇翻瓣时放轻力道,不让瓣子蹭筛子边,其实和这个一个理,都是怕瓣子破了,留不住该有的味。”
林熙言看着那片放在字上的白菊,指尖轻轻碰了碰瓣边,果然是干硬的,没半点潮气。他忽然明白过来,抬头道:“难怪早上你提醒琼宇‘别往外面扒拉’,不只是怕瓣子掉在地上脏了,还怕蹭到竹席边的毛刺,把瓣子蹭破,影响药效和用?”
宁舒乐笑着点头,伸手从兜里摸出支铅笔——笔杆上缠着圈细麻绳,是怕打滑,他在“避暮露”旁边轻轻画了个小太阳,太阳的边画得圆乎乎的,不像字,倒像个小记号:“这样记着方便,下次再晒,看太阳落到房檐下,槐树叶的影子拉到门口,就赶紧收,准没错,不会沾到露水。”画完把书递回去,又把桌上的粗瓷碗往林熙言那边推了推,碗沿的水汽蹭到他的指尖,温温的:“刚温的水,你喝两口,我讲这两句嘴干,你站着听也累,润润嗓子。”
林熙言接过书,指尖碰着碗沿的温度,又低头看了眼纸上画的小太阳——铅笔印浅浅的,没压住下面的字迹,显然是宁舒乐特意放轻了力道。他刚要道谢,就见宁舒乐起身:“你坐着等会儿,灶房里还有下午泡的菊花茶,用的是今天晒透的白菊,比温水更润,我去给你倒杯来。”
宁舒乐转身往灶房走,背影映在窗边的光里,身上还沾着点菊瓣的香。林熙言坐在小凳上,手里捧着药书,目光无意间扫过桌角——桌角放着个旧相框,相框的木边有些磨损,磨得最光滑的地方是相框的侧边,显然是常被人攥在手里摸;上面压着张写着“宜入枕”的菊瓣纸,刚才宁舒乐分装时没注意,风从窗缝钻进来,把纸吹开了小半角,露出了相框里的照片。
小主,
檐角的槐树叶被风吹得晃了晃,一片嫩黄的叶子飘下来,刚好落在相框的木边上,带着点槐叶的清香。林熙言伸手想把树叶拂开,指尖刚碰到相框的磨损处,就觉出木边的温——是被屋里的暖意焐热的。他轻轻把树叶挪到桌角,挨着宁舒乐标了日期的纸包,目光落在照片上。
他的目光顿住了,心里猛地一颤——相框里是两个人的合照,站在前面的是宁舒乐,比现在年轻些,嘴角翘着,手里拎着个竹篮,篮里装着满满的白菊,竹篮的把手和现在窗台上洛千羽的那只很像;站在他身后的男人,身形挺拔,手里搭着件浅灰的外套,胳膊轻轻搭在宁舒乐的肩上,侧脸的轮廓分明,眉尾有颗小小的痣,正是失踪了快两年的封瑾寒。照片的背景是片菊田,田边的槐树叶和坡下的那几棵一样,被太阳晒得发亮,暖光落在两人身上,连衣角都带着软乎乎的光。
林熙言攥着药书的手指紧了紧,指腹蹭到纸页上的小太阳,忽然想起些零碎的事——上次洛千羽趴在桌边说想吃桂花糖糕,宁舒乐当天下午就去了张婶家,回来时手里攥着块糖糕,说“张婶说这个糖糕的桂花,和去年的一样香”;分装菊瓣时,他标日期的铅笔字写得格外慢,那两张叠在一起的纸包,显然是按双份准备的;刚才讲“避暮露”时,提到“有人催着收菊”,眼里的光比桌上的温水还暖——那些他以为是“舒乐哥周全”的事,原来都藏着个名字。
原来舒乐哥一直记着封瑾寒,那些晒得透的菊瓣、留着的糖糕、药书里画的小太阳,甚至是灶房里泡着的茶,都是在等着一个能一起晒菊、一起喝甜茶的人。林熙言低头看着手里的药书,纸上的“避暮露”和小太阳,忽然变得格外暖,暖得像照片里的光,又带着点说不出的软——不是难过的软,是“我记得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