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州咸阳县,茂道乡洪渎原。牛车舆梓,缓缓而行。
画外音:上官婉儿祖父上官仪被冤杀,自于襁褓之中便与母亲入宫为奴,自学成才,并以无双文采得到武则天宠用,终为祖父平反,实在是千古奇女。李隆基是为第四十四代鬼谷掌门,而上官婉儿乃是第四十二代骊山老母记名弟子,两派之间渊源深厚,实非笔墨所能形容;故此李隆其乃向众人宣布已将上官婉儿斩杀,而上官婉儿即便以骊山派闷气秘术假死,自入棺梓运出京城,回至原籍,就此不知所踪。
历史真相:上官婉儿未被李隆基斩杀,有一事可以为证。开元初年,唐玄宗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诗作收集起来,编成文集二十卷,并令张说作序。此集今佚,但《全唐诗》竟收上官婉儿遗诗三十二首。倘若上官婉儿果是毒害中宗祸首,则李隆基岂有此举!
上官婉儿作为一代奇女,功过颇具争议。有人赞其文才,有人批其淫媚,推崇者有之,鄙视者亦有之。而其能与千古女皇武则天共处长达二十七年,亦倍使后人津津乐道。
《旧唐书》大批上官婉儿奉承权贵、淫乱宫闱,控制朝纲;但与上官婉儿同时代文人如张说、武平一等,却对其评价甚高。
上官婉儿一介女流,不仅成为当时文宗,且通过选用人才、品评诗文倡导一代文风,对于当时文坛繁荣,实有重要作用。
《旧唐书》作者刘昫只因不喜女子参政,仅凭道听途说而言之凿凿,将上官婉儿定为淫妇,就而打入十八层地狱,亦实为历代文人通病,不可当真。
镜头转换,复说朝廷之事。
唐隆政变成功,刘幽求因知少帝李重茂在太极殿中,于是说道:众人相约今夕共立相王为帝,既韦氏灭绝,何不早定大计!
李隆基遽止道:且慢。命先捕索诸韦在宫中及守诸门同党,皆都斩草除根。
乱了一夜,及至天晓,皇城内外皆定,再无反抗者。李隆基乃至太极殿,将政变经过报告父王李旦,跪请先斩后奏之罪。
相王闻报呆怔半晌,然后欠身离座,抱住儿子哭道:宗社祸难,由汝安定;神只万姓,赖汝之力也。
李隆基见父王不怪,这才放心。便在此时,太平公主及子薛崇暕亦领兵至,眼见天已大明,遂请相王敦请殇帝升殿,朝会群臣。
数声净鞭响,三通景阳催,众官到齐,各依文武品级分列两班。
李隆基先宣布韦氏朋党罪状,并说韦后、安定公主及诸韦皆已伏诛,众臣闻而大喜。
太平公主继又议于众臣,说少帝乃为韦氏所立,并非中宗先帝遗命,理应禅让于相王,众臣齐都附和。
少帝虽然年幼,倒也知趣,立即脱袍让位:此位本来便是叔父所有,要便拿去!
李旦反倒不好意思,让之再三,众臣皆都不从。太平公主遂传少帝诏命,自请让位于相王。李旦固辞不得,于是登御承天门,再为睿宗。
乃下诏旨,大封宗室诸王:以平王李隆基为殿中监,宋王李成器为左卫大将军,衡阳王李成义为右卫大将军,巴陵王李隆范为左羽林大将军,彭城王李隆业为右羽林大将军,光禄少卿嗣道王李微检校右金吾卫大将军。
封罢诸王,再封复辟功臣:以刘幽球首议功劳最巨,使任尚书右丞、户吏二部尚书、侍中,册封徐国公,赐免死铁券。李日知、钟绍京并同中书门下三品,太平公主之子薛崇暕赐爵立节王,薛崇训为右千牛卫将军。
封罢复辟功臣,再贬当初阿附韦党勋裔外戚:降少帝李重茂复为温王,汴王李邕贬为沁州刺史,左散骑常侍、驸马都尉杨慎交贬为巴州刺史,中书令萧至忠贬为许州刺史,兵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嗣立贬为宋州刺史,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赵彦昭贬为绛州刺史,吏部侍郎、同平章事崔湜贬为华州刺史。
封赏罢黜各毕,复以钟绍京为中书令,命为三省首辅。
钟绍京少为司农录事,既典朝政,纵情赏罚,众臣皆都恶之。太常少卿薛稷劝其上表礼让,绍京亦自知并非宰辅之才,无奈从之。
薛稷遂入言于天子:钟绍京虽有勋劳,素无才德,又出自胥徒,一旦超居元宰,恐失圣朝具瞻之美。
睿宗深以为然,遂改除钟绍京为户部尚书,继而出为蜀州刺史。其后将立太子,以宋王李成器嫡长,而平王李隆基有大功,由此疑不能决。
李成器知道父亲必于册立太子时为难,于是主动上书,固辞太子之位道:国家安则先嫡长,危则先有功;苟违其宜,四海失望。儿臣宁死,不敢位居平王之上。
刘幽求奏道:臣闻除天下之祸者,当享天下之福。平王力拯社稷之危,救君亲之难,论功莫大,语德最贤,无可疑者。
睿宗准奏,遂立李隆基为太子。封宋王李成器为雍州牧、扬州大都督、太子太师。
数日后,追谥则天大圣皇后复旧号为天后,谥雍王李贤为章怀太子,置温王李重茂于内宅。追削武三思、武崇训爵谥,斫棺暴尸,平其坟墓。
小主,
越州长史宋之问,饶州刺史冉祖雍,因谄附韦、武,皆命流配岭表;贬窦从一为濠州司马;罢诸公主府官。武氏宗属,诛死流窜殆尽。
侍中纪处讷行至华州,吏部尚书张嘉福行至怀州,皆复命收斩。
遣十道御使赍持玺书,至均州宣慰谯王李重福。
征罢奸党,重整朝纲。诏以太常少卿薛稷为黄门侍郎,使参知机务;因薛稷曾事奉天子于籓邸,子薛伯阳又娶仙源公主,乃为天子姻亲,故使其入阁为相。
又以姚崇为兵部尚书,洛州长史宋璟为检校吏部尚书,并同中书门下三品。
由是姚、宋入阁拜相,二人协心革除中宗时期弊政,进忠良而退不肖,赏罚尽公,请托不行,纳纪修举,翕然复有贞观、永徽之风。
李旦复为天子,胞妹太平公主便即再次得势。
太平公主本就多有权略,武后则天当年便以为酷类自己,故于诸子女中独享宠幸。然而当时敬畏武后严厉,尚未敢招揽权势;及诛张易之有功,便为韦后、安乐公主所畏;今又与太子李隆基共诛韦氏,屡立大功,便既权势高涨。
睿宗益加尊重,常与图议大政,每入奏事,坐语移时;或有时见公主不来朝谒,则遣宰相就其府第咨询方略。
其后每与宰相奏事,辄问:尝与太平及三郎议否?
若说太平与三郎皆都同意,天子然后方才许可准奏。三郎者,太子李隆基之昵称也。
凡太平公主所欲,李旦无有不听,朝中大臣自宰相以下,进退升降皆系其一言,权倾人主,门庭若市。诸子并皆封王,居处奉养,拟于宫掖。
睿宗复辟之后,命谯王李重福迁升集州刺史。李重福将行之际,有幕僚洛阳人张灵均进言道:大王本居嫡长,自当继为天子。相王虽有讨平韦氏之功,安可越次而居大位!昔汉诛诸吕,犹迎代王,今东都百官士庶,皆愿王来。大王若潜行直诣洛阳,遣人袭杀留守,继而拥兵西据陕州,东下河北,此天下可图也。
李重福毫不思索,遂从其计。张灵均见谯王同意造反,乃密与郑愔勾结,暗聚徒众。
郑愔自秘书少监左迁沅州刺史,本就迟留洛阳不行,以俟谯王起事;此时见说造反,不由大喜,遂为李重福起草制书檄文,立其为帝,改元为中元克复。
并自说自话,遥尊当朝皇帝李旦为皇季叔,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弟;郑愔自封为左丞相,知内外文部尚书;以张灵均为右丞相、天柱大将军,掌管军事,其余党徒依次授任官职。
李重福由此兴致勃勃,先遣家臣王道先赶到东都洛阳,暗中招募勇士;己与张灵均假称乘驿,随后向洛阳进发。
如此草率造反,委实令人不解!
王道至于洛阳,郑愔大张旗鼓接待,并将驸马都尉裴巽府第腾出,以待李重福驾临。
东都重地,如此张扬胡为,岂有不被人知者?于是阴谋便即泄漏。洛州司马崔日知立刻出动,秘密捕获郑愔党羽数十人;稍经审问,便尽知其全部计划。
而此时王道以及郑愔,尚自蒙在鼓中。
八月十五日,李重福抵达洛阳,即率王道等人径来攻取左、右屯营,就此发动叛乱。将到天津桥时,跟从者已有数百人众,手持棍棒以助威势。
侍御史李邕先到左掖门,命令闭关拒守,后到右屯营中,对众军说道:李重福虽先帝之子,本已获罪;今又无故入城,必是作乱。公等受职圣朝,应尽诚节,立功以取富贵。
众将然诺。不一时李重福至,引众来夺屯营,诸军坚守不动,只以箭矢攒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