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钦也在大发雷霆:“废物,真是一群废物,三国联军,近百万兵马,竟然还撬不动燕州的本土,这些人都是干什么吃的。”
三国联军,大印国三十万兵马,大吴国三十五万兵马,大楚国十五万兵马。
加在一起,足足八十万了。
可是,燕军的抵挡十分激烈,寸土必争那种。
刚开始吧,三国联军还真是向燕州本土推进了不少,战况还是很不错的。
可随着西域兵马的到来,燕军的实力增加,双方就有点像是拉锯战了。
真正扭转战局的,是欧地兵马的来到,加入到了这一场大战之中。
不管是热兵器,还是冷兵器时代,兵马的数量,绝对是一个重要因素。
就说后世的半岛之战吧。
虽然某国的武器要领先龙国太多了,尤其是面对某国的战斗机轰炸之下,龙国只能被动防御。
甚至于,龙国太子爷亡于某国战斗机的轰炸之下。
但是,龙国就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,以及源源不绝的兵马数量,硬生生地击败了某国,取得了半岛之战的胜利。
随着燕州在西域和欧地取得一个个胜利,燕州的兵马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张。
双方的热兵器先进性,几乎是相当的,所以,兵马的数量几乎就能决定这一场战争的输赢。
大楚国,疆土面积有限,能调拨的兵马也是三国之中最少的一个。
大吴国,实力要强于大楚国。
但是,三十五万兵马,对大吴国而言,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。
不过呢,生死存亡之际,陈仲德也下了狠心,准备再投入三十万兵马。
同样,杨钦也是咬着牙,又投入了十五万兵马。
最后一个,应该是大印国了。
大楚国和大吴国的使者,同时南下大印国,奉了杨钦和陈仲德的旨意,催促普陀十二世继续往北境战场派兵。
可惜的是,使者根本到不了大印国,就被欧军的战斗机给击沉了。
杨钦和陈仲德等不来使者的回复,隐约感觉到不妙了。
于是,二人又分别派出使者,再去大印国。
结果还是一样,没有一个人能回来报信。
大印国出事了。
难道是大印国内部发生动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