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直道上,赵基身边还跟着千余骑。
都是正常的骑乘速度,马匹步点不停,那始终就在前进。
即便这样的,也比步行要快,还能保证骑士的体力。
唯一不好的就是秦直道修建在山脊线上,沿途缺乏连续、大片的草料。
即便有,也缺乏时间觅马。
随行马匹,除了战马外,余下挽马、走马轮流使用。
一日行军也就四个时辰,中午时要择地休息,方便人马饮水进食。
基本上找到水源地,就会停下来补充一些。
限制行军速度的就两个,第一是辎重车辆,赵基舍弃了车辆;第二是宿夜扎营浪费的时间,赵基更是放弃扎营。
这样就有了充沛的行军时间,而代价就是马匹每餐要吃精料……吃路边鲜草,更像是在补充水分。
也就导致随军携带的粮食消耗很快,若后续无法获取关中的补给,那就要人马一起挨饿。
没有壁垒的宿夜营地,也会遭遇袭击。
就目前来说,赵基这里士气蓬勃,以至于行军时他要有意控制行军速度,以免与中军拉开太远距离。
荚童督率中军,全军车辆都在这里。
有赵基在前开路,荚童这里也不需要浪费时间去扎营,每夜只需要环车为营即可。
就秦直道的修筑方式来说,宿营周边最大苦恼在于水源,而不是敌袭。
沿着山脊走势修筑的秦直道,白日里有良好的视线;入夜后,附近也就寥寥无几的小路口需要盯梢设防,不需要额外的守夜部队。
全军携带了半月补给,这前往黄白城的五百多里路程,其实并不需要从沿途搜集补给。
分兵搜集补给,反而会拖累行军速度。
每日报废、损毁的车辆不要超过二十分之一,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。
入夜宿营时,北风吹刮,尘土飘扬。
赵基所用的皮革缝合而成的帐篷密不透风,但也轻轻摇晃,各种呼啸声不绝于耳。
不止是他,全军吏士没几个人能安眠。
都穿戴铠甲,躺在帐中等候天亮。
赵基放心不下,举着火把走出帐篷,大风吹刮火把有熄灭的架势。
他来到牧马区域,这里环绕马群扎立一圈帐篷,大多数马匹都吃饱后挤在一起避风。
韩述引着几个军吏追上来,呼喊:“大司马?”
“没事,回去休息。”
赵基摆手,这样的大风环境下,他也只是有些不适应。
倒是前军里的匈奴义从早已习惯了大风、扬尘天气,从白天开始就能见度不高,是典型、非常适合发动袭击的天气。
这样的天气里,对组织攻击一方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,还很考验运气。
吹刮的又是北风,从南面发动袭击效率很低,还会受到风沙阻碍。
除非李傕率兵主动迎战,否则今晚不可能出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