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饼翻到另一章,"公元前260年之前,赵国是唯一能在野战中与秦军正面抗衡的国家。
若非..."他突然顿住,迅速合上了书本。
赵雍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动作:"先生为何不说了?若非什么?"
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。窗外的竹影摇曳,在赵雍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"若非长平之战。"
姜饼轻叹一声,"那一战赵国元气大伤,从此再无力单独抗秦。"
"长平..."赵雍将这个地名刻进心里,"何时?何因?"
姜饼摇摇头:"那已经是太子何的儿子赵孝成王时期的事了。
赵君只需知道,在你儿子治下,赵国曾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盛。"他直视赵雍双眼,"太子何不仅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,更将赵国带向了新的高峰。"
赵雍缓缓坐回席上,胸口剧烈起伏。
"可是..."他仍有些迟疑,"何儿性情过于温和..."
"温和未必是弱点。"
姜饼给他续上新茶,"正因为赵惠文王善于纳谏,才能重用蔺相如、廉颇这等良臣;正因他不似秦昭襄王那般刚愎自用,赵国才能上下同心。
后世对赵惠文王的评价,主要就是稳步进取、主见清晰、知人善任、精于御下这几个词吧。
他的幼年、少年时光并不太愉快,经历过很多的风浪,在父亲、师傅、权臣等人的综合影响下,逐渐长大,最终成为了一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,也算是相对圆满了。
当然,赵惠文王的短处也是有不少的。
比如相较于你来说,他虽然也有开疆拓土的心思,但行动力各方面是远远比不上的。
所以只能是“稳步进取”,但也不会像你那样把步子迈得很大。"
茶水氤氲的热气中,赵雍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未来:沙丘宫变的惨剧没有发生,他安然将权力交给儿子,而赵国在他的军事改革基础上继续壮大...
"先生,"他突然抓住姜饼的手腕,"若寡人现在改变传位方式,这个未来...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