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2章 雅兰1622式燧发步枪

当然枪械弹簧还有一些特殊要求。

比如抗疲劳设计,燧发枪主弹簧需承受3000次以上击发。

又如截面优化,燧发枪主弹簧采用梯形截面,上厚下薄,以平衡力道与体积。

再如端部强化,击锤弹簧的铰接端需局部渗碳。

但这些要求并不依靠什么特殊工艺,无非是锻造、淬火和回火处理中的细微差别罢了。

1620年代,欧洲在这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,并没有多少可供高贯参考的地方。

比如这一时期,欧洲燧发枪机使用的弹簧片的钢材质量并不稳定,

还在依赖手工锻造的泡钢,碳含量波动大。

硫、磷等杂质含量高,导致弹簧易脆裂。

热处理经验也不足,淬火介质多为水或尿液,控温不精准,

回火工艺尚未标准化,部分弹簧通过焰色判断温度,如加热至暗蓝色约300℃。

锻造也还是以手工为主,并未使用水轮驱动的轧机。

弹簧由铁匠逐件捶打成型,厚度公差达±0.5mm,大都会博物馆藏1623年荷兰枪机弹簧实测厚度为1.8-2.3mm。

截面形状不规则,常见近似矩形,非优化梯形。

抗疲劳能力差,寿命普遍不足500次击发,对比18世纪法式枪机弹簧的3000次标准。

英国伍尔维奇兵工厂记录显示,1620年代弹簧更换率是1630年代的3倍。

正如历史记载所反映的那样,欧洲枪机簧片加工技术的突破出现在1630年代。

这主要得益于法国工匠马林?勒布尔茹瓦的贡献和材料的改进。

马林?勒布尔茹瓦在1630年左右引入了钟表业的“分级淬火”技术。

同时他还标准化了弹簧截面比例,规定宽厚比为3:1,从而提升了力矩均匀性。

1635年后,瑞典乌普萨拉钢厂开始提供低碳均质钢,使硫含量降至0.04%。

到了1650年代,钟表技术再次向枪械转移,进一步促进了枪械簧片质量的提升。

日内瓦钟表匠雅克?特鲁万于1650年将发条卷制技术引入法国枪械工坊。

英国制表师托马斯?汤皮恩发明的发条淬火油配方被用于枪械弹簧处理。

由此可见,尽管法式枪机在1620年代就已经出现,但燧发枪直到17世纪末才普及并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
进入18世纪以后,枪机簧片的加工技术也开始反哺钟表发条加工技术。

燧发枪弹簧的冲压模具精度促使怀表发条厚度公差从±0.3mm提升至±0.05mm。

法国枪匠奥诺雷?布朗克开发的弹簧测试仪器后被瑞士制表业采用。

总而言之,1620年代,欧洲的燧发枪弹簧工艺仍处于“试错阶段”,表现为:

材料依赖粗炼钢,热处理凭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