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山为何先让商人来这边建作坊,不就是要用商人来赈灾么,这事商人们自己心里也一清二楚,本就不是什么复杂的事。

商人们不愿意都不行,户部出手就明确的告诉他们,这是朝廷政策,敢不配合就弄死。

就问你们来不来吧。

而且免商税,如今杨大人还承诺免关税,用屁股算一下都知道亏不了。主要还是一个风险问题,但杨大人在京城时就说了,保证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。

路都铺平了,还有什么不满意的,虽然是被逼的,但接受起来也是心甘情愿不是。

朝廷如此主动,那一应的商业政策肯定会放宽,不管你开什么类型的作坊,只要不涉及那几项敏感的玩意,其余的随便!

所以给老子招人就对了,一天十文算是这年代相当低的工钱,京城的童工都不止这个价。但即使如此,对沧州这些苦哈哈们都是天降甘霖。

各县农户们一路火花带闪电,总算跑到了地方。

果不其然,各处都在招工。

“你们要做甚?”商人们看到这么多人都吓呆了。

“做工!”

“那带着锄头干嘛?”

“哦,这是我们自备的工具,敢问老爷,要锄地吗?”

“……也不是不行,去那边登记吧,一天十文,若是干得多,最多可以给到二十文。”

“多谢老板!”农户们大喜,终于有盼头了。

“你这小娃拿着厕简作甚?”

“叔叔,招帮人擦屁股的吗?”

“不要。”

“那清洗茅厕呢?”

“这个可以有,去登记吧。”

一时间,各处作坊热火朝天,大肆招人。

县里的农户都招,更不用说城里的难民了。反正杨大人说了,如果没得赚,他自己掏钱补,那就招呗,怕个屁。

……

“什么?人都被商人招去做工了?”

地主们傻了,啥情况这是,不是去找官府算账吗,怎么去商人那里算账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