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集 韦后败亡

韦温信以为然,遂帅诸宰相联名上表,奏请皇后临朝,罢相王李旦参知政事。

苏瑰惊道:遗诏岂可改邪!

韦温发怒,苏瑰惧而从之,乃以相王为太子太师。

诸事安顿妥当,这才向朝野宣布天子驾崩消息,京城士民闻讯无不震恐。甲申日,梓宫迁御太极殿,召集百官发丧,拥立皇太子李重茂即皇帝大位,是为唐殇帝。

殇帝即位,年仅十六岁,诏命大赦天下,改元唐隆。晋封相王李旦为太尉,雍王李守礼为幽王,寿春王李成器为宋王,以从人望。尊皇后韦氏为皇太后,临朝摄政,立妃陆氏为皇后。命纪处讷持节巡抚关内道,岑羲巡抚河南道,张嘉福巡抚河北道。

由是军国大政,皆握于韦后之手。

小主,

宗楚客与太常卿武延秀、司农卿赵履温、国子祭酒叶静能及诸韦尤不甘心,又复共劝韦后遵从武后故事,就此面南称帝。

为给称帝张势,宗楚客又密上图谶,称谓“韦氏宜革唐命”。更欲再施弑杀中宗故伎以谋害殇帝,因深忌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,不敢猝然下手,遂密与韦温、安乐公主谋之。

镜头转换,按下韦氏一党,复说临淄王李隆基。

李隆基乃相王李旦第三子,自得传定唐令牌,便即身为第四十四代鬼谷掌门。当时虽然年纪幼小,但深谙纵横之学,更明韬晦之术,因谓时机未至,便始终不露半毫锋芒。

其后无论薛怀礼还是二张,或是武承嗣及武三思,亦或是韦氏母女及太平公主,对此位少年亲王皆都熟视无睹,便无世间并无此人一般。

即便是其生父相王李旦,也不知此子胸中藏有三韬六略,纵横奇术,胜过百万雄兵。

自李旦被祖母武则天废除帝位,就此迁居东宫,闭门不出。根据宗室祖制,李隆基七岁开始出阁,建置官属。但因尚方监裴匪躬、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,武则天杀死二人,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,李隆基兄弟再次入阁,幽闭宫中,不出门庭者十余年。

便在此时,李隆基得传定唐令及鬼谷秘籍,始习道术兵法,悄悄担起复兴唐室大任。

长寿三年,李隆基生母窦妃被户婢韦团儿诬谄“厌蛊咒诅”,与刘妃被秘密杀死。生父李旦也被诬告有异谋,幸亏太常工人安金藏大义剖腹,证明皇嗣不反,才躲过此劫。

此后在李旦妾室豆卢氏及姨母窦氏抚养照料下,李隆基方得屡渡险关,长大成人。

在宫中被幽闭七年之久,至圣历二年,李隆基十四岁时,才与诸兄弟再次出阁。二伯李显被接回洛阳立为太子,父亲李旦被封相王。

此后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,后任尚辇奉御,负责掌管皇帝内外闲厩马匹。

在此期间,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,杀死张易之兄弟,迫使武则让位于中宗。李隆基时当弱冠之年,亲眼目睹此场政变,默然无语,只精心研究,计算天数,静待时机。

此后李隆基被命为潞州别驾,离开两京,便更远离韦后母女及武三思等人视线,犹如一头钻进保险箱中。五年之后,李隆基从潞州回到京师长安,此时已是二十五岁青年,经纶满腹,距当年武侯诸葛孔明出山之时,刚好年少两岁。

自潞州回到京师,正是太子李重俊败亡之后,上官婉儿及韦氏母女阴气大盛之时。

李隆基便与同胞四兄弟居于长安城东隅隆庆池之北,委是闹中取静,便如世外桃园,一面冷眼旁观朝局,一面暗聚才勇之士,图谋匡复社稷。

当时京师禁卫军之中一支特殊军马,乃是太宗时精选官户及蕃口骁勇者,使着虎文衣,跨豹文鞯,专门随从天子游猎,射击扑至圣驾马前禽兽,谓曰百骑。武则天增为千骑,隶属左右羽林卫;中宗时复增其制,谓之万骑,置特使以领。

李隆基相中此支精锐骑军,于是尽散家财,厚结其中豪杰将领。

时有兵部侍郎崔日用,素附韦、武二党,更与宗楚客相善。因闻知宗楚客欲弑殇帝,拥立韦后称帝之谋,亦知其谋难成,惟恐事败之后祸及己身,于是见风使舵,急遣心腹宝昌寺僧普润持书,密至隆庆池北王宅来见李隆基,告以宗楚客计划,并劝其速发。

李隆基知道时机已至,乃乘夜来见姑母太平公主,表兄卫尉卿薛崇暕。因召集内苑总监钟绍京、尚衣奏御王崇晔、前朝邑尉刘幽求、利仁府折冲麻嗣宗,谋诛韦党。

画外音:太平公主本来与韦后是为一党,但时移事异,此时太平公主态度,已与前番与韦氏勾结时背道而驰。当清算太子李重俊同党之时,安乐公主与宗楚客密议,便欲趁机陷害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兄妹,于是罗织罪名,诬告其兄妹与太子同谋,向中宗奏请株连问罪。幸因主审官御史中丞萧至忠流泪进谏,太平公主与李旦方才得以幸免于难。自此之后,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敌对之势已成,不能并立。李隆基乃是李旦之子,此中缘由焉有不知?故此毫不犹豫,即将姑母及其亲信皆都拉入自己阵营。

李隆基与姑母及表兄薛崇暕聚议,谋诛韦党。

薛崇暕说道:何不先将此事议于我舅父相王,使其襄赞?舅父向掌左右羽林卫多年,且曾为天子,有此老参预,则必更增五分成功把握。

李隆基道:不必麻烦他老人家。我兄弟与姑母仗此大义,是为拯救李唐社稷,亦为君父救急。若得成功,福祉归于宗庙列祖;万一失败,我因忠孝而死,亦不连累父王。今若复报告我父,徒陷其入于危险之地,与事且又无甚大补;设若其不赞成,则我等大事休矣。

太平公主:隆基之言是也。相王忠厚谦让,必不同意冒此大险,我等自行其事可也。

当下计议已决,决定依期行动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唐隆元年六月,庚子日申时。李隆基依照先前谋划,身穿便服,引十数名鬼谷门兵家派高手,扮作随从,进入禁苑,来到内苑总监钟绍京住处。

字幕:钟绍京,字可大,虔州赣县人,曹魏国太傅钟繇第十七代世孙。

钟绍京门第出身,初因擅长书法而被兵部尚书裴行俭举荐,入直凤阁,得为内苑总监,执掌处理皇宫内务之权。武皇则天之时明堂门额、九鼎之铭、殿门榜文,皆都为其所题。

虽然出身贫寒,但家藏丰富,有王羲之、王献之、虞世南、褚遂良真迹,至数十百卷。

李隆基入于内监,进门便问:兵丁壮勇所备如何?天将夕矣,我等速发。

钟绍京闻此,见李隆基只带十几个从人进来,脸色大变,浑身颤抖,竟至不能回答。

李隆基笑道:事到临头,钟大监遮莫是要反悔不成?

钟绍京道:非……非是我反悔。只是殿下仅带这十数个人来,济……济得甚事?

李隆基闻言微笑,伸手过肩,向身后使个手势。两名鬼谷门弟子越众而出,左名张果,邢州宗城人氏,号通玄先生,身材干廋且长;右名罗公远,鄂州唐年九宫山人,身形矬矮,发似墨染,面如少年。

二人非但道法高妙,且兼修习骊山门驻颜之术,今已九十三岁矣。

钟绍京见二人上前,吃了一吓,往后倒退一步道:我若不肯谋反,二位待要怎样?

张果笑道:倒也不便怎样。久闻公乃世家子弟,却要变个戏法,得罪休怪!

说罢,单手向空中一抓。钟绍京便即不由自主,身子离地而起,悬在半空,飘至桌案之后。张果复将手一放,钟绍京便跌落座中,不偏不倚。

罗公远又道:你曾替三殿下亲手撰写《讨韦檄文》,现今若要退缩,却已迟矣。

钟绍京道:我何曾写来?你便诬陷伪造,亦不可得。

罗公远道:未曾写过?现在写亦不迟!

说罢,将手往案上一指。钟绍京不由自由,似乎中邪一般,铺开绢帛,提起毛管,饱醮浓墨,刷刷点点,写出一篇《讨韦檄文》来。乃将自己所知韦氏与安乐公主,武氏父子,上官昭容及宗楚客等人淫乱不法之事全部书出,淋漓尽致,丝毫不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