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1章 连摧六州(万字大章)

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6242 字 11小时前

徐商将脊背躬下,李漼却冷声道:“传旨,以门下侍郎、兼并部尚书、同平章事徐商检校工部尚书、江陵尹、荆南节度使。”

“旧江陵尹萧邺,转任淮南节度使,扬州大都督府长史。”

“以右神策大将军、知军使、兼御史大夫、上柱国、龙阳县开国伯、食邑一千户康承训可金紫光禄大夫、检校刑部尚书、兼右神策大将军、御史大夫、上柱国、扶风郡开国公、食邑一千五百户,充江南行营都招讨使。”

李漼话音落下,徐商脸色一白,他明白自己被扫出了长安,难受之余,又不免松了口气。

如今关中局面岌岌可危,适时前往淮南,倒也不算坏事。

想到这里,徐商躬身:“臣领旨谢恩……”

在他应下后,李漼不再看向他,而是询问道:“郑相称叛军兵锋尚锐,可以依托陇东梁峁(黄土高原)及关隘城池来逐步消耗叛军兵锋,适时反击,诸卿以为如何?”

徐商的下场还历历在目,眼下北司四贵高高挂起,于琮和路岩只能硬着头皮先后作揖。

“陛下,臣以为,以叛军兵锋表现,理应严防死守,适时反击,避免昔年安史作乱,潼关祸事。”

路岩的话,李漼深以为然。

昔年安史之乱,若非朝廷先杀高仙芝、封常清,又催促中风的哥舒翰率领不堪战的官军出潼关作战,安史叛军也没有那么容易攻入关中。

如今局面,与当年相比,倒是十分贴合,李漼自然选择吸取教训。

路岩话音落下,于琮也开口道:“陛下,诸州官兵被讨平,那朝廷对其积欠的二十八万贯军饷,是否暂时停止起运?”

“自然!”李漼不假思索的回答,而这也算是他今日听到的唯一一个好消息了。

京西北八镇的军饷,基本都是靠朝廷供给。

刘继隆出兵攻陷四州,上万官兵不知所踪,那朝廷积欠这些官兵的军饷,自然也就不用发放了。

这么想着,李漼竟然觉得四州丢失虽然屈辱,但也并非无法接受。

毕竟四州人口不过十余万,每年产出的赋税不过三五万贯,军费开支却接近三十万贯。

丢失四州,把这个负担丢给刘继隆也好,不仅省去了去年的欠饷,也省去了今年的军饷。

想到这里,李漼主动说道:“诸镇必须严防死守,这二十八万钱帛,便犒赏余下诸镇官兵和西境九万多大军,望其竭心尽力,挡住叛军兵锋。”

“臣领旨……”于琮恭敬作揖,他主动提出这件事,打的便是这个主意。

除此之外,余下三州的军饷,他也决定暂缓发放。

如果真如郑畋所说,刘继隆要夺取关内道的北部七州,那剩下三个州的军饷也能留下,以备不时之需。

“陛下……”徐商虽然已经确定了要外放为官,但是他还是主动说道:

“今日江南西道送来捷报,饶州、抚州失陷贼手,但刘使相率军收复江州(九江),杀贼二万余众。”

“李国昌奏捷,率军收复黄州,杀贼三万余众,缴获车马数千。”

“康使君奏捷,三军收复庐州,杀贼二万,正往舒州攻去。”

徐商话音落下,李漼忍不住叫好:“好!”

“虽然失陷了两个州,但能夺回三个州,也算功过相抵。”

“传旨,着康承训、刘瞻、李国昌等人速速平贼,朕要在入夏前,看到江淮贼寇被彻底讨平!”

“是……”徐商恭敬应下,随后便见李漼起身道:

“先讨平江淮贼寇,然后再伺机讨平叛军,朕要亲自看着刘继隆被押到咸宁宫来!”

他话音落下,不等众人回答便拂袖而走,群臣只能躬身唱礼,将其送离。

不过李漼想的不错,可现实却并不一样。

“噼里啪啦……”

火势噼啪作响时,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。

甲片的碰撞声在银州儒林县内不断作响,县内的百姓则是躲在家里,根本不敢出门。

远处的夯土城墙已经被炸塌一角,街道上满是身穿红袄银甲的汉军士兵。

“汉王!”

急促的马蹄声和呼唤声响起,正在走向银州儒林县衙的刘继隆勒马停下,回头看向身后。

但见曹茂策马而来,脸上满是高兴之色。

他策马冲到了刘继隆身后,随即勒马高兴道:“汉王,北边传来消息,斛斯光已经攻破云中、定襄二县,夺下了阴山的白道关。”

“眼下他还有五千多弟兄,不出意料的话,剩下三座城池,最迟十日内便能攻下。”

“好!”刘继隆眼底闪过欣喜,随即说道:“你立马从朔方抽调三千步卒前往定襄、云中等处驻扎。”

“此外,明日你点齐五千步卒,亲自北上将麟州和银州的五个县拿下。”

“我在银州驻兵等待,另外派人从降兵中招降精壮之士,余下尽数送往河西,换来足够的军马与乘马。”

“末将领命!”曹茂果断应下,随后立即吩咐身后跟随的两名都尉前去安排,而他自己则是跟随刘继隆前往了州衙。

走入州衙后,二人坐在了主位与左首位,并吩咐庖厨准备饭食。

“汉王,此役过后,朔方的粮秣便不够了,还请汉王调粮支援朔方。”

“嗯”刘继隆应下,同时说道:

“关内道我就交给朔方镇管辖,故此你手中便掌握有九个州。”

“你手中的三万兵马,我需要带走二万,你可将剩下的一万兵马尽数拔擢,再募三万兵马。”

四万兵马驻守关内道,短时间应该是足够了,毕竟河东和大同等镇已经没有多余的兵马袭扰关内道。

除此之外,京西北诸镇的最后力量也聚集到了泾原陇三州,只要自己集结足够的兵马,便可一举解决这九万官军。

攻打七州,自己手上兵马也折损了三千多人,斛斯光那边应该也不少。

届时凑足三万兵马南下,再加上秦州的兵马,差不多能凑足五万之数进攻官军。

想到这里,刘继隆看向曹茂,曹茂也主动开口道:“汉王,不如直接募兵四万如何?”

“为何?”刘继隆反问他,曹茂却开口说道:

“关内道人口耕地主要在南边的陇东梁峁,故此其余九州基本都是靠朝廷运输钱粮。”

“九州二十五六万口百姓,所能耕种土地不过百四十万亩,若是能直接募兵四万,以兵卒军饷,便可养活其家眷,百姓自然支持我们。”

“况且日后进攻河东,必然要南北并举,朔方军数量更多,也有利于日后进攻河东。”

曹茂所说的并不复杂,无非就是将关内道的百姓尽数绑上汉军的这艘船,使得他们从土地到人身都依附在汉军身上。

刘继隆略微思索,尽管觉得这么做军费太多,但他也感觉到了随着他们势力不断扩张,兵马逐渐不够用的局面。

想到这里,刘继隆主动开口道:“朔方兵额四万五,河西兵额一万五,陇右兵额三万,山南西道兵额三万,西川和东川兵额三万。”

“既然要募兵,就尽快将军队募集起来,先招募兵马再扫盲也不迟。”

“只要赢下泾原的战事,我军随时可以进入关中,泾原及陇州的资源也够分担些许压力了。”

扩军太多,必然会导致军队素质下降,但刘继隆也没有办法。

为今之计,只能先募兵,再扫盲,不然很多先机都会被事后崛起的那些势力抢夺而去。

刘继隆话音落下之际,饭食也端了上来。

二人仔细商谈,虽说刘继隆对曹茂的本领还略微不太放心,但好在关内道四周已经没有强敌,足够曹茂历练。

一场饭食结束,曹茂便退下休息去了。

翌日清晨,他点齐五千兵马,征募了银州近万民夫后,径直率军往东北二百里外的麟州攻去。

与此同时,刘继隆则是带着杨信开始修补儒林县城墙,等待北方兵马南下汇合。

在此期间,除了征募民夫时,汉军不得不用手段强征走了一些民夫外,其他时候远比曾经驻扎此处的夏绥军要讲理。

渐渐地,儒林县的百姓也就放下了戒备,只希望自家汉子能活着回来。

得知汉军攻破儒林县,躲在附近梁峁之中苟活的不少逃民也聚集到了儒林县外。

“军耶,我们能进去吗?”

朔风吹动衣袍,站在城墙上的刘继隆与杨信低头看去,但见城门口聚集着数百赤裸上身,下身用树叶干草遮蔽的“野人”聚集而来。

二人走下城墙,来到了城门口。

“老乡若是想要进去,只需要登籍造册即可,还能分得田地。”

刘继隆走出甬道,看着这群脸颊凹陷,肋骨外突的百姓,忍不住主动开口。

“汉王!”

城门口的兵卒见来人是刘继隆,当即行礼作揖,而那些干瘦的野人闻言,则是纷纷跪了下来。

“不用跪,站起来说话。”

刘继隆将领头之人扶起,看着他那还不如自己两指宽的手腕,心里百感交集。

“你们是逃入梁峁的百姓?”

他询问这群人,这群人纷纷点头,领头之人却摇头道:“我们交不起税,便被官兵扒了屋舍,赶出了城外。”

“大家同病相怜,就在梁峁里寻野草树皮吃,亦或者趁昔日的亲戚邻里出城种地时,向他们乞讨些许粮食……”

刘继隆闻言,心头不是滋味,拍着他的手安抚道:“朝廷作恶,苦了你们这帮百姓。”

“如今我们来了,你们便不用害怕了。”

刘继隆话音落下,回头看向杨信:“杨郎君,好好安置这些百姓,先弄些粟米粥让他们吃口饱饭,过两日再分田地,为他们修建屋舍。”

“是!”杨信望着这群宛若野人的百姓,也不由得想起了昔年自己被吐蕃奴役的日子,鼻头微微发红。

“多谢汉王!”

“汉王隆恩,谢谢汉王!”

这群百姓不知道该如何感激,只能跪在地上,连连磕头来表达自己的感谢。

刘继隆瞧着他们那骨瘦如柴的模样,着实有些不忍看下去,回头与杨信说道:

“多派人前往梁峁之中招抚百姓,某不相信梁峁之中只有这些百姓。”

“你我昔年也被吐蕃所奴役,理应知道饿肚子的滋味如何。”

“吐蕃如此,朝廷也是如此。”

“土地原本属于百姓,而今我们要做的,无非是将原本属于他们的田地还给他们,让他们吃饱穿暖罢了。”

简单一席话,听得城门口的这群百姓忍不住啜泣起来。

对于他们来说,朝廷和吐蕃确实没有什么区别,做的无非都是抢粮推屋舍的事情。

倘若官员有他们面前这位汉王三分怜悯之心,他们如何会被逼入山中,成为野人呢。

领头之人忍不住再度跪下,抬头仰望刘继隆,眼神带着期望。

“汉王,官军会打回来吗?”

他的话吸引了众人注意,百姓们纷纷看向刘继隆。

他们不希望官军打回来,只因为对于他们来说,官军比胡人还要可怕。

面对他的询问,刘继隆重新将他扶起,安抚着拍了拍他的肩头。

“只要某还活着,你们便只管安心种地,没有人能破坏汝等太平日子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