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女王冯妙元回去以后,妙成龙和盛施圆还会照常来到鹿泉寺,学习《佛法西域记》,今天他们学了第四记第四记的内容如下:
我如是问上师:何为寂灭真常,又何为寂乐净妙?
上师回答说:我先反问你,在日常生活里,人们看到眼前的各种事物,那“见”与“色”(即所见之物)该如何区分呢?
我思索后答道:如果“见”纯粹只是主观的视觉感知,那就不能等同于客观的“色”;可要是说“见”就是“色”,那脱离了“见”的感知,又怎么能知晓它是“色”呢?而且一旦确定是“色”,那“见”又从哪里去寻找呢?所以,我实在不清楚,这“见者”究竟是“见”还是“色” ?若“见”就是“色”,那么“见者”既是“见”也是“色”,不过是名称不同罢了。
上师回答道:没错。世间的万事万物,都离不开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和意识这六种感知。那你不妨想想,要是离开了这六种感知能力去辨别,世界还能存在吗?
我疑惑道:就算我离世,没了我的六种感知,但其他人依然可以凭借这六种感知能力,让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呀?
上师回答道:其实,即便离开了你的视觉,所谓他人的“看见”,本质上也是和你并无差异的菩提妙明自性,依照业力而觉知显现的结果。那永恒自在的,难道不正是菩提妙明自性本身吗?在这其中,又怎么会有“我的”与“他的”分别呢?
我继续问道:既然如此,那我死后,当六根停止活动,菩提自性又会依照业力再塑造六根,重新显现世间万象,这样一来,我何时才能脱离这轮回之苦呢?
上师回答说:对于每一个生命而言,菩提妙心、妙觉如来,在发挥作用时就显现存在,这就是众生产生心念、六尘之相显现的根源;当不启用它时,就意味着众生心念熄灭,六尘亦不再显现,也可以说世界不存在。在这“有”与“无”之间,道体妙心本身是没有欲望生灭的,是众生自己选择了“用”或者“不用” 。这个过程,道平等的赐予了每一个众生,当用当有,毫不吝啬。所以,只要不生起执的心,包括执无的心,这就叫做佛菩萨真正的三昧正定,也叫做“寂灭”。正所谓“狂性顿歇,歇即菩提”,这“寂灭”就是我们妙明本性道体的真实本体了,妙明的观照明知之性永远不会消亡。
我继续问道:那我该如何理解这“寂灭真常”呢?
上师回答:就像前面所说,“寂灭真常”就是我们放下执的心念后的状态。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超越一切表象,却又能清晰明了一切的自在体,不依赖任何条件,它具备妙觉如来的特质,还能随时发挥作用。这种如来妙觉明性,其本性的觉知必然是澄明的,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本质,正因如此,我们才能辨别事物,形成各种认知和表象。